2022-2023年度广东省成人性观念与性行为调查报告
2022-2023年度广东省成人性观念与性行为调查报告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 广州性文化节组委会
摘要:采用专家团队自编的《性观念与性行为调查问卷》对18岁以上的2.3万名成年人进行了网络调查,结果显示被试的恋爱动机的主流仍以婚姻为目标,但也有相当大一部分的被试婚恋目标含糊或转向非传统,结婚热情下降,婚龄推迟,生育意愿较低,重男轻女的观念正在减弱,生育三胎的愿望不高;随着恋爱期间发生性行为的概率增高,伴随的是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和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增大;被试的主流性爱观偏向传统型,但对性态的多样性的认同度正在增加,代际之间对老年人的性需求和性行为的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代际差异;男女在性行为自控、生育观等54个项目上的认知存在着显著差异,提示性教育最好分性别进行较好。
关键词:性观念;性态度;性行为;性态
在近两年新冠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民众居家和自我隔离封闭的时间明显增加,为了解本省时下成年人的性观念与行为倾向,包括婚恋观、生育观和性爱观等方面的内容,广州性文化节组委会和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联合开展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期待能为性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提供指引和参考。
一、调查对象、工具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广州性文化节组委会与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专家共同研制的《性观念与性行为调查问卷》,本问卷共有65道选择题,对首次回收问卷的有效数据进行录入,采用SPSS 24进行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及问卷信效度的检验,各题目的因素载荷绝对值在0.365~0.858之间,各题目对量表有较好的解释率,同时证实该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结合因子分析的结果对量表维度进行命名,分别为:①婚恋观因子;②生育观因子;③性爱观及对其他性态认同度因子;④性教育、性卫生和性道德因子四个维度。测试表明,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较好,Cronbach’sα系数为0.807,问卷题目的总体内在一致性系数α=0.807,简化后的四个因子的内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5,0.847,0.755和0.708,提示本问卷的同质性信度较高。对问卷的效度分析表明,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0),各项拟合指标为df=269,p=0.000,RMSEA=0.054,NFI=0.914,CFI=0.915,IFI=0.915,模型拟合基本良好。
采用问卷星平台线上网络调查,调查时间为2022年9月9日-10月10日,共一个月时间。
参与调查的对象为广东省境内18岁以上的自愿参与调查的成年人,参与本次调查的对象有23046人,回收问卷23046份,剔除无效问卷1047份,共得有效问卷21999份,问卷有效率为95.46%。对象人口学资料情况如表1-1.
表1:被试人口学基本资料
属性 | n | 百分比 | |
性别 | 男 | 8603 | 39.32% |
女 | 13277 | 60.68% | |
婚姻 | 未婚 | 21481 | 98.18% |
已婚 | 210 | 0.96% | |
离婚 | 94 | 0.43% | |
同居 | 95 | 0.43% | |
文化程度 | 小学 | 73 | 0.33% |
中学 | 507 | 2.32% | |
大学 | 21022 | 96.08% | |
硕士及以上 | 278 | 1.27% | |
职业类别 | 学生 | 21384 | 97.73% |
教师 | 118 | 0.54% | |
公务员 | 39 | 0.18% | |
工人 | 24 | 0.11% | |
农民 | 16 | 0.07% | |
专业技术人员 | 69 | 0.32% | |
商业、服务业人员 | 69 | 0.32% | |
军人 | 15 | 0.07% | |
自由职业 | 146 | 0.67% | |
祖籍属于的文化圈 | 广府人 | 6125 | 27.99% |
潮汕人 | 3480 | 15.90% | |
客家人 | 5143 | 23.51% | |
不属于以上种群 | 7132 | 32.60% | |
宗教信仰 | 佛教 | 3182 | 14.54% |
道教 | 631 | 2.88% | |
基督教 | 218 | 1.00% | |
伊斯兰教 | 48 | 0.22% | |
无神论 | 5334 | 24.38% | |
以上都不是 | 12467 | 56.98% |
二、结果
全部调查项目均以“非常认同”“比较认同”、“不确定”、“比较不认同”、“非常不认同”五级评分。统计时将“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合并为认同项计算,将“比较不认同”和“非常不认同”合并为不认同项计算,而“不确定”通常意味着个体或没有经验,或没有形成自己清晰的主见,虽然单独进行计算,但在许多情况下可视为是意见可变的人群。
根据调查项目内容,可将调查结果分为一般人口学资料、婚恋观、生育观和性爱观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一)人口学资料分析
1、性别差异:经统计检验,男性和女性被试在婚恋观、生育观等4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在维度1、3、4维度上,女性被试得分高于男性被试;在维度2上,男性被试得分高于女性被试。如项目为单位比较,男女只有在恋爱目的、三观等几个项目上没有明显差异,而在54个项目上的认知存在着显著差异,提示男女在性心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性教育最好分性别进行较好。
2、婚姻状态:不同婚姻状态的被试在维度1、3、4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维度2上,不同婚姻状态的被试的差异不显著。在维度1、3上,未婚的成年被试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婚姻状态的被试,其次得分较高是已婚被试;在维度4上,未婚的成年被试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婚姻状态的被试,其次得分较高的是离婚被试。
3、文化程度: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试在4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在维度1、3上,大学学历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被试,其次得分较高是中学被试;在维度2上,小学学历的成年被试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婚姻状态的被试,其次得分较高的是中学被试和硕士及以上被试;在维度4上,大学学历被试得分较高,高于其他文化程度被试,中学学历被试略次之。
4、职业类别:在维度1上,学生被试得分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类别的被试,其次得分较高是从事商业、服务业的成年被试,得分最低是农民被试;在维度2上,军人被试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类别的被试,得分最低的是从事商业、服务业的成年被试;在维度3上,军人被试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类别的被试,得分最低的是农民被试;在维度4上,成年学生被试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类别的被试,得分最低的是军人被试。
5、祖籍所属文化圈不同的被试在1、2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维度3、4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维度1上,客家人的成年被试得分高于其他祖籍所属文化圈的被试,得分最低是祖籍属于广府人被试;在维度2上,祖籍属于潮汕的成年被试得分高于其他祖籍所属文化圈的被试,得分较低是祖籍属于客家人被试。
6、宗教信仰:在维度1、4上,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被试得分高于其他宗教信仰的被试,得分最低是信奉伊斯兰教的被试;在维度2上,信仰伊斯兰教的被试得分高于其他宗教信仰的被试,得分最低是无神论的被试;在维度3上,信仰佛教的被试得分高于其他宗教信仰的被试,得分最低是信奉伊斯兰教的被试。
(二)婚恋观
婚恋观是指有关个体对恋爱和婚姻动机和关两性关系的态度与观念。婚恋观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婚恋观就是指男女对于恋爱、婚姻以及性的动机、看法、态度和价值取向。婚恋观不仅直接影响着恋爱和婚姻的行为取向,而且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有着深远的的影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①认同“正当的恋爱应该以婚姻为目的”占67.86%,而持不确定态度的占17.076%,不认同的占14.99%,提示虽然大多数人仍保持传统的恋爱动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恋爱动机是含糊和非传统的;② 过去有许多研究显示,“总体上,结婚比单身更幸福”,但对此持认同意见的只占20.51%,而持不认同意见的占37.46%,意见不确定的占42.02%,提示当代年轻人对婚姻幸福美好的憧憬较低,这一认知也将直接影响到对结婚热情的下降和结婚年龄的推迟;基于荷尔蒙的生理机制,年轻人本应有与异性结婚的强烈愿望,但调查显示,32.68%的人结婚愿望并不强烈,意见不确定的占38.24%。③ 理想的恋爱与婚姻应当建立在男女双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一致的基础之上,调查显示,对于恋爱双方“三观”不同则应分手”这一个观点认同的占60.05%,不确定的占27.11%;不认同的占12.84%;提示大多数人能认识到“三观”一致在恋爱婚姻关系中的极端重要性,但也有39.95%的人对此认识不足;④对婚前贞操意义的重视是传统社会伦理中的一个要求,国外的性学研究也显示婚前贞操状况对婚姻的稳定性和幸福感有较大的影响,本次调查显示,60.2%的对象不认同“婚前贞操已经不再重要”的观点,提示主流还是传统型的,但也有13.68%的人认同这一个观点,意见不确定的占26.12%,提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正在突破传统观念的框架,与同时代西方社会的类似研究现实的结果趋于一致,即婚前性交的发生率直线上升,结婚率下降的同时是离婚率的急剧上升(参与《性与理性》P74);调查还显示,34.51%的人认为“处女情结是一种病态的性心理”,意见不确定的占47.29%。⑤对婚前性行为的认知,自然会对未婚先孕的态度产生影响,不认同婚前性行为的占73.56%,意见不确定的占21.04%;认为“婚前先孕是无所谓的”占5.38%,提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对婚前先孕”的危害没有充分的认知;⑥美好的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之上,真心相爱,合法结婚就应领取结婚证书,这不仅是双方信任、责任和承诺的见证,也有利于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对有15.96%的人认同“长期同居而不领结婚证是可接受的”,不确定的人占27.46%,提示超过43.42%的人在恋爱环节懂法守法的意识不强;⑦47.86% 的人不认同在“恋爱期间可以自由发生性行为”,而持认同意见的有27.18%,意见不确定的有24.95%,基于后两者之和的占比较大,可以预测恋爱期间发生性行为的概率较大,可能为艾滋病等性疾病传播的潜在高危因素;⑧在人类婚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有一定代际限制的婚姻模式,这是一种遵循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婚姻模式,但是当代社会新闻中常见到不少的老少恋现象,甚至被人认为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艳遇,对此,持不认同意见的占68.56%,认同的占4.74%,持不确定的占26.71%,提示可能隐喻利益交换的婚恋模式仍有一定的社会市场。⑨ 在夫妻关系的认识方面,“爱一个人,礼节和恭敬是很重要的”对此认同的占84.18%,不确定的占12.39% ;“妻子是亲族的主体,不能不敬重”这是中国传统礼文化中一个基本观点,对此表示认同的占79.06%,意见不确定的占16.68%%;“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对此认同的占83.37%,意见不确定的占13.42%%;对“夫妻地位平等,但性别角色有别”这一观点表示认同的占70.79%,意见不确定的占19.84%,不认同的占9.37%;⑩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规定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68.68%的人认为这一规定是合理的,意见不确定的占24.36%,不认同的占6.96%。
(三)生育观
生育观是指人们对生育行为的态度与看法。生育观主要涉及:1)生育的动机、目的和生育态度;2)对理想子女数量的期望;3)性别偏好;4)对生育方式、生育年龄和间隔的要求等。既往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层,有不同时代,人们会有不同的生育观,不同生育观对人口再生产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① 本次调查中有792名女性填写了初潮年龄,最小年龄为7岁,最大年龄为24岁,平均初潮年龄为12.97岁;有1028名男性填写有效遗精年龄,最小年龄为6岁,最大年龄为28岁,平均初潮年龄14.11岁。
对于生育的动机,赞成“结婚不一定要生孩子”的占68.67%,提示当代年轻人生育意愿较低。 ②在性别偏好方面,72.53%的人不认同“如果只生一个,最好生一个儿子”的传统看法,提示重男轻女的观念正在减弱 ;③对于生三胎的意愿,61.46%的对象表示不愿意生育三胎,提示当下青年人生育三胎的愿望不高;④认同“不生育则更加自由潇洒”的占45.94%,不确定的占34.15%,提示影响当代青年生育意愿下降的因素中,除了养育经济成本约束的条件之外,还有一种内生型的以个人自由幸福为生育价值导向的内驱力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纵向比较,生育观的代际差异明显。
(四)性爱观
性爱观是指个体对各种性态的态度与看法,内容涉及对性爱价值、性爱权利、性爱道德、性爱方式、性爱对象等相关性行为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取向等。本次调查结果显示:① 在本次调查中有2018份问卷填写了自己的第一次与异性发生性关系的项目,其中男性的第一次最小年龄为6岁,共有3人,最大年龄为36岁,有1人,男性首次发生性关系的平均年龄为18.44岁;女性发生性关系的最小年龄为7岁,共有1人,最大年龄为40岁,共1人,女性首次发生性关系的平均年龄也为18.45岁,提示婚前第一次性行为大致在高中阶段;
②65.95%的人不赞同“双方自愿就可以与任何人发生性行为”,说明主流意见还是传统型的,但也有17.15%的人对此持赞同意见,意见不确定的也有16.25%%,提示当代青年对性态的多样性的认同度增加;③在传统的性观念中,性伴侣应该是唯一和稳定的,调查显示66.45%的对象仍然认同这种理想的性爱观念,但也有11.56% 的人表达了“如果有可能我想有多个性伴侣”的想法,意见不确定的也有22%,提示“一婚多恋”或“婚外性”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温床。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也增加了性态的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虽然有60.16%的人反对“与网友在网络上意淫是不违法的”的说法,但也有13.63%的人认同这种说法,还有意见不确定的人占26.21%;84.12%的人不认同“与网友在网络上裸聊是无所谓的”,但也有4.54%人认同这种做法,意见不确定的有11.35%,提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性态多样化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⑤自慰是成年人,尤其是婚前青年人减轻性压力的一种自我调节方法,只有45.69%的人认同“适度的自慰有益身心健康”,而对此不确定的占41.95% ,不认同的也有12.36%;59.22%的人不认为自慰行为具有道德负荷性,但有7.41%的人认为“任何自慰都是不道德的”,意见不确定的占33.19%; 39.77%的人不认同“一直保持自慰习惯”,对此意见不确定的占44.94%;提示还有相当多的青年对自慰作用的认识还处于无知的状况。⑥在性生活质量方面,12.62%的人感觉自己在性生活前会有焦虑不安,情绪不确定的有62.1%;只有19.4%的人“对自己的性生活质量感到满意”,感受不确定的占66.11%,甚至有22.36%的人感到“害怕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意见不确定的占44.41%,提示中国青年大多缺乏婚前的性经验。⑦20.25%的人“对经常更换性交体位的兴趣很大”,意见不确定的有52.16%;对于性爱频率的要求,18.75%的人认为“一周一次的性生活太少”,意见不确定的占61.96%;在性爱质量的要求方面,49.69%的人认同“性交快乐更重要,而不是性交次数”,意见不确定的占40.58%,提示大多数被调查者缺乏对性生活知识的基本了解;⑧15.89%的人认同“女性在性活动中应表现得更主动”,意见不确定的占45.7%,提示对性生活中伴侣关系的了解不足,国外的研究提示,妇女对性的需求越是不强,她同男子讨价的地位就越强有力(参阅《性与理性》P238);⑨19.74%的人“对性爱影视作品有浓厚兴趣”,意见不确定的有41.82%%,观察提示,许多涉及性爱的影视作品或涉黄视频对于成年人未来的性生活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⑩34.88%的人认同“工作压力大时性欲会明显下降”,意见不确定的占58.9%,提示大多数人对影响性生活质量的因素缺乏认识。
(五)对其他性态的认知现状
性取向、性行为偏好是性心理中的常见现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① 按照WHO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上的界定,“同性恋是一种性指向障碍”,认同这一说法的被调查对象只占17%,对此观点不认同的却占53.43%,意见不确定的占29.58%,提示当代青年缺乏对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标准的了解,反而受某些亚文化话术的影响较大。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SM-5)中,性变态被分为“性别烦躁”(又细分为儿童性别烦躁、青少年和成人的性别烦躁)和“性欲倒错障碍”(包括窥阴癖、露阴癖、摩擦癖、性受虐-施虐癖、恋童癖、恋物癖、异装癖和其他特定的性欲倒错障碍,例如恋兽癖等)两大类,虽然同性恋和双性恋的诊断名称的确被取消了,但是在“性别烦躁”的诊断名下有如下描述:“个体体验/表达的性别与生理性别之间显著地不一致,持续至少6个月”以及“与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社交、学校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有关”,由此可见,这只是用症状描述的标准替代了有争议的名称而已,其意自明。② 即使在SM-5的诊断标准中,恋童癖不仅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变态,也大多涉及性犯罪,认同这一观点的占74.69%,但也有7.78%的人认同,意见不确定的有17.53%,提示这是一个具有潜在危险的因素;③窥阴癖也是一种在所有诊断标准中被认为是“性欲倒错障碍”,但有6.39%的人认同这只是一种个人爱好而已,意见不确定的也有15.33%,提示这是一个值得加强教育的问题;④ 在世界多地,有关恋兽癖,甚至人兽交,已经成为一个不卫生的小众现象,本次调查显示,有4.45%的人甚至认为恋兽癖是一种安全的自慰方式,对此看法不确定的也有16.71%,提示这也是一个应该关注和加强教育引导的问题。⑤在配偶制婚姻的社会中,虽然婚外恋现象较为普遍,但对此不认同的占84.12%,意见不确定的占12.44%,认同的占3.44%;70.04%的人也不认同“一夜情”,意见不确定的占21.63%,认同的只占8.33%,提示主流意见还是支持稳定的和排他性的配偶关系。⑥在缺乏正常的婚姻渠道和伴侣婚姻的情况下,使用成人性用具应该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本次调查显示,有23.10%的人尚不认同“成人性用品是一种卫生的替代品”,或因为年轻人缺乏使用这些用具的经验,持不确定意见的占比也高达45.91%;46%的认为“使用成人性用具与道德无关”,意见不确定的占40.69%,提示性用品营销商还要加强对用具的安全性、卫生性和合理性的普及宣传;⑦ 44.85%的人不接受“有性无爱”的关系,意见不确定的占25.41%;有25.03%的人却表示“有爱无性的关系是可以接受的”,意见不确定的占33.52%,提示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性与爱的和谐统一的;⑧74.74%的人不认同“为获取经济报酬与他人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可以接受的”,意见不确定的占18.78%,认同的占6.48%;⑨70.19%的人不认同“约炮”行为,但也有9.76 %的人表示可以接受,意见不确定的占20.05%。⑩在老年社会,老年人的性态也呈现多样化的状况,而且与子女之间常存在着态度不一致的情况,调查显示,29.71%的年轻人并不认同“丧偶老年人与异性同居是可以接受的”的观点,对此意见不确定的占41.12%,有8.63% 的人甚至认为“老年人不需要性生活”,意见不确定的也占55.84%,提示在老年人性行为的理解上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可见,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为何将“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作为新的24孝行动标准的目的与意义所在。事实上,对“老年人性犯罪的预防是一个盲点”,对此认同的占54.02%,意见不确定的占38.2%。
(六)性教育、性卫生、性道德观
人的性需求、欲望和性的能力既是自然的,天生的,而性的道德、性别角色、婚恋性的法律意识和性的卫生知识也与文化教育等后天的学习分不开。本次调查显示,①有15.25%的人认为“性知识是无师自通的”,意见不确定的有48.56%;89%的人认为“对儿童进行性教育是非常必要”,而意见不确定的有8.18%;19.26%的人甚至认为“少年儿童是没有性意识的”,意见不确定的占28.59%;83.92%的人认为“学习性知识对于男女都很必要”意见不确定的占12.47%,提示当代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还较为缺乏;②12,79%的人认为“男女性别角色模糊无所谓”,意见不确定的占31.25%,提示有相当部分青年的性别角色意识较为薄弱;③艾滋病预防是青少年性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但是在被调查对象中还存在着不少认识误区,26.37%的人认为“艾滋病是不会通过口腔传播的” 意见不确定的占27.11%;10.38%的人认为“女同性恋感染艾滋病的概率很小”意见不确定的占37.68%;④性幻想是一种有助于性兴奋的心理活动,30.1%的认为“性幻想属于个人隐私,与道德无关” ,意见不确定的占37.11%,但不认同的也占32.79%;③性功能是个体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调查显示,73.33%的人感觉自己的性功能是正常的,意见不确定的占23.7%;67.04%的人感觉自己的性欲程度是正常的,感觉不确定的占28.66%;④“患抑郁症时的性欲明显减退”这是一种常识,对此,意见不确定的占70.88%。⑤67.76% 的人不能确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房中术”都是愚昧的”;⑥ 72.79%的人认为“通过图片、言语和冒犯行为表现的性骚扰是一种世界公害” 意见不确定的占22.09%,不认同的占5.13%;⑦54.15%的人认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病态心理”,意见不确定的占37.39%;52.38%的人认为“女性喜欢被强奸”是一种强奸怪论,意见不确定的占26.45%,不认同的占21.17% ,提示这钟怪论还的确有一定市场。
三、主要结论
1、当代青年恋爱动机的主流仍是以婚姻为目标,但也有三分之一的人目标较为含糊或非传统;对婚姻幸福美好的憧憬较低,对结婚的热情下降,婚龄推迟;大多数年轻人能认识到“三观”一致在恋爱婚姻关系中的极端重要性,但也有39.95%的人对此认识不足。
2、大多数人还是看重婚前的贞操,但也有13.68%的人不认同这一传统观念,意见不确定的人也占26.12%,提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已经或可能持非传统的认知取向,许多研究提示,在婚前性交的发生率上升的同时,伴随的是结婚率下降和离婚率的上升。调查显示,青年人在恋爱期间发生性行为的概率较大,可能为艾滋病等性疾病传播的潜在高危因素之一。
3、有15.96%的人认同“长期同居而不领结婚证是可接受的”,意见不确定的人占27.46%,提示超过43.42%的人在恋爱环节懂法守法的意识有待提高。
4、当代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较低,重男轻女的观念正在减弱,生育三胎的愿望不高,在除了养育经济成本约束的条件之外,以个人自由幸福为生育价值导向的内生型因素对生育率下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纵向比较,生育观的代际差异明显。
5、青年人的主流性爱观还是偏向传统型的,但当代青年对性态的多样性的认同度正在增加;“一婚多恋”或“婚外性”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认知温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性态多样化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青年大多缺乏婚前的性经验,甚至包括有相当多的青年对自慰作用的认识还处于无知的状况,对性生活中伴侣关系、影响性生活质量的因素等知识了解不足。
6、当代青年缺乏对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关于性心理障碍诊断标准的了解,而受某些亚文化话术的影响较大,对性取向、性行为偏好的认识更加多样化,少数人对于恋童癖和恋物癖、摩擦癖、性受虐-施虐癖、窥阴癖和恋兽癖等性欲倒错等性心理异常认识偏差。
7、主流意见还是认同稳定的和排他性的配偶关系,不认同“一夜情”,不认同为获取经济报酬与他人自愿发生性关系,不认同“约炮”行为,不接受“有性无爱”的关系。
8、在老年社会,老年人的性态也呈现多样化的状况,而且在老年人与其子女之间对于老年人的性需求和性行为的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代际差异。
9、大多数人认为对儿童进行性教育是非常必要,但也有不少人人相信性是无师自通的,调查显示,针对青少年的性知识的教育显得不足,有部分青年的性别角色意识较为薄弱,对自己的性欲和性功能缺乏合理的认知,防艾知识缺乏,对性骚扰、强奸和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等社会现象缺乏了解。
调查表明,婚恋观、生育观、性爱观,对各种性态的认知状况,性教育和性道德观都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而发生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变化,而且在代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然而,这种差异并不一定意味着进步,而传统文化的习俗也并非意味着落后,但了解和理解这种变化和差异,研究有一种助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策略却总是需要的。基于本次调查,建议以后在性教育、性心理和性医学咨询、人口与社会知识宣传等相关领域要继续加强有关婚恋观、生育观和性爱观等科学知识普及,做足防艾和人文关怀精神的教育,促进青年自我保护、尊重他人的移情能力的提高,将性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
执笔:广州中医药大学程婉怡,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梁倩蓉,广州性文化博览会副主任邱鸿钟